山东航空学院生物与医药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2025版)
为加强和规范生物与医药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确保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安全、应对实验室突发性事件可能造成的对环境和人员的不良后果,特制订以下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在面临突发火灾事故时,能够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火势实施有组织的控制和扑救,避免火灾现场的慌乱无序,防止贻误战机和漏管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我院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消防安全领导小组
副组长:李建庆、刘京涛、时芸、许骥坤
成员: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课教师、使用实验室的教师
二、责任分工
1.组长 负责定时召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消防安全事宜。
2.副组长 负责各具体负责组织对紧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校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3.成员 具体负责火险发生时全院各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将火灾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
4.通讯组 火险发生时,负责立即电话报告校消防安全工作组和上级相关部门,以快速得到指示,视火情拨打119,广播告知全体学生,报险救灾。
5.灭火组 负责消防设施完善和消防用具准备,负责检查实验室的用电、用火安全;火险发生,立即参加救火救灾工作。
6.抢救组 负责做好及时送往医院的准备工作,负责火险发生时受伤师生及救火人员伤痛的紧急处理和救护。
7.紧急疏散组 负责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学生逃生途径与办法指导,负责上课班级或科研学生紧急疏散中的安全。
三、应急处理
1.灭火工作
(1)发现火情,在场人员要立即引导实验室内人员进行有序疏散,并迅速利用室内的消防器材控制火情,争取消灭于火灾初级阶段。
(2)如不能及时控制、扑灭火灾,在场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如切断电源等),防止火势蔓延。
(3)在场人员要以最快的方式向领导组成员汇报,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协力救火。
(4)领导组成员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达火情现场,并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
2.师生疏散及逃生
(1)火情发生后,按照灭火预案,管理人员及各工作人员要立即通知学校和学院领导组领导,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如发生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并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逐个区域通知人员撤离。
(2)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该正确引导撤离师生奔向疏散通道,并将正确的逃生方法告知负责同志,其余人员按照既定位置,统一使用灭火器灭火,并进行伤员抢救等工作。
(3)为更好地应付紧急情况,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必须一切听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
(4)紧急疏散的负责同志必须接受基本灭火技术的培训,正确掌握必要的方法,切实保证逃生师生的安全撤离。特殊位置,如易燃易爆药品必须特殊管理与培训。
第二部分 实验动物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在我院实验教学中心范围内的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生物安全工作,保障我院教师和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稳定和正常秩序。
一、实验动物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王君、李炳斋
副组长:李建庆、刘京涛、时芸、许骥坤
成员: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课教师、使用实验室的教师
二、责任分工
1.组长 全面负责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应急工作的整体规划与战略决策,定期组织召开生物安全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实验动物安全工作,制定长期的安全管理目标和应急工作方向。在发生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故时,担任应急指挥的核心角色,启动应急预案,对重大处置措施进行决策,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开展,协调各方资源应对事故。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的详细情况及应急处理的进展,保持与上级的密切沟通,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应急策略。
2.副组长 协助组长落实各项应急任务,监督应急预案在各环节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应急措施按计划有序推进,及时发现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对事故进行深入调查与科学评估,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范围,依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协调医疗、消杀、动物防疫等外部资源的支援,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保障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获得外部专业力量的支持。
3.成员 负责收集、整理并及时上报实验动物安全事故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在实验室内部进行信息通报,使全体人员了解事故情况,做好相应防范措施。与医疗、环保、动物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联系,在事故发生时迅速沟通协调,确保各部门能够及时响应,为事故处理提供专业支持。按照应急预案和领导小组的指示,具体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如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监督、事故现场的初步处理等。
三、应急处理
积极的预防和严格的管理是减少突发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根本途径。
1.积极的预防
(1)控制动物来源
动物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健康、安全且为非病原微生物必需宿主。从饲养室和实验室外引入实验动物时,必须实行隔离。不同品种、不同等级和有互相干扰的实验动物,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饲养。同一来源、相同品种、品系而用于不同实验目的动物实验饲养,也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
(2)实验中个人防护
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可供使用。处理样本的过程中,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在处理危险材料时应有许可使用的安全眼镜、面部防护罩或其他的眼部面部保护装置可供使用。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必须戴合适的手套。处理完生物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洗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推荐使用脚控或肘控的水龙头。也可用酒精擦手来清除双手的轻度污染。
(3)实验中动物操作
在进行实验时,为了不损伤动物的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首先要限制动物的活动,使动物处于安静状态,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合理的抓取固定方法。抓取动物前,必须对各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操作时要小心仔细、大胆敏捷、熟练准确,不能粗暴,不能恐吓动物,要爱惜动物,使动物少受痛苦。
(4)标本及废弃物的处理
标本处理:动物血液及组织标本立即按实验要求进行分离、冻存或固定等处理后存放。
废弃物: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动物的尸体、使用过的垫料、粪便、污水及其它排泄物等不得随意丢弃,应当经过初步处理如包裹或焚烧后再放置在由主管部门(如学校爱卫会、实验动物中心等)指点的地点,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5)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清除表面污染时可以使用次氯酸钠溶液:含有1%有效氯的溶液适于普通的环境卫生设备。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高浓度(5 g/L)溶液。可以通过加热多聚甲醛或煮沸福尔马林所产生的甲醛蒸汽熏蒸来清除房间和仪器的污染。
2.严格的管理
对区域内人员强调安全操作行为,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符合生物安全规定的操作规程。
3.定期监测
由中心动物实验室定期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质量、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和动物实验环境进行检测,定期报告,形成制度。
4.事故报告与预案的启动
(1)事故报告
动物实验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事故的责任报告人;动物实验室为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人发现疑似动物病例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向动物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在判定疫情后,立即上报负责人。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的动物种类和品种、动物来源、临床症状、发病数量、死亡数量、是否有人员感染、已采取的控制措施、报告的部门和个人、联系方式等。
(2)发生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故,启动安全预案。
对现场进行事故的调查和评估,按实际情况及自己工作职责进行处置,对不同的安全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理。任何现场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和隔离观察,并采取有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立即与事故相关人员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对事故点的场所、废弃物、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对生物样品迅速销毁;组织专家查清原由;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动物和环境进行监控,直至解除封锁。对于人畜共患的生物样品,应对事故涉及的当事人群进行强制隔离观察。
事故发生后要对事故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做出书面总结,认真吸取教训,做好防范工作。
第三部 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生物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旨在规范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流程,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快速、高效、科学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及影响。
一、生物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王君、李炳斋
副组长:李建庆、刘京涛、时芸、许骥坤
成员:全体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课教师、使用实验室的教师
二、责任分工
1.组长 全面负责生物安全应急工作的指挥与协调;启动应急预案,决策重大处置措施;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及处理进展。
2.副组长 协助组长落实应急任务,监督预案执行;组织事故调查与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协调医疗、消杀等外部资源支援。
3.成员 负责事故信息的上报与内部通报;联系医疗、环保等相关部门。
4.应急处置组 实施现场隔离、消毒及污染清除;处理泄漏物、破碎容器等危险源。
5.医疗救护组 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安排疑似感染人员的医学观察与跟踪。
6.疏散引导组 组织人员安全撤离,划定警戒区域;确保疏散通道畅通,防止次生事故。
三、应急处理
1.意外伤害的处理:刺伤、切割伤或擦伤
(1)立即停止实验。
(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
(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
(4)去急诊室诊治。
(5)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
(1)停止实验。
(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消毒处理。
(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保健科/急诊室诊治。
(4)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
(5)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
(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
(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例如24 h)。
(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
(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
(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
(3)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通常用施康。由外向内进行处理。
(4)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
(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
(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
(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
(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
(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
(2)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另外一种方法是,安全杯可以采用化学消毒。
7.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
(1)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
(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若污染台面,即用1:100施康或0.5%过氧乙酸消毒。
生物与医药工程学院
2025.04.10